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断重塑着各行业业态。在人工智能时代,医学教育在人才培养上首先应该适应这个时代的医疗服务的要求,即从需求端来定位供给端。因此,深刻分析人工智能广泛应用并与现行医疗服务体系深度融后的医疗服务业态是医疗教育精准定位的前提。
一、医疗人工智能浪潮汹涌而来
目前,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了对医疗文献、病例、诊断等方面的自动分析和挖掘,计算机视觉技术让CT图像、病理图像实现了自主分析,人工智能算法在处理海量病例数据基础基本实现了独立或辅助医生医疗决策功能。建立在数据、算法和算力基础上的AI技术具有了深度学习的能力,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
二、医疗人工智能对医疗服务体系的重塑
(一)人工智能替代效应越来越明显
在疾病预测和干预方面,现在大量智能穿戴产品都具有健康监测和干预的能力,血压、血糖等监测精度已经很高。在临床诊断和辅助决策方面,现在越来越多的医生将CHATGPT用于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和康复中。比较典型的是医学影像的分析,人工智能的准确率已经超过了医学专家。AI辅助诊疗功能已经是医生有力的帮手,成为独立于医院之外的另一个诊断工具。在医院管理方面,智慧医院和数字医疗管理系统已经可以资助完成医院运行的绝大部分工作。
对于医疗人工智能未来是否可以代替医生,现在还存在比较大的分歧。人工智能能否成为一个独立的医疗服务供给主体尚需要看其发展程度,但现在医疗人工智能的替代作用是不可否认的。其在某些岗位带来的挤出效应已经显现,医科院校应该考虑适度调整招生专业结构和缩减某些专业的招生数量。
(二)医疗人工智能重构医疗服务体系
医疗人工智能深刻改变着医疗体系的格局。人工智能给医疗增加了一个新的主体——数字医生。有学者指出,未来会产生三类医生即数字人医生、机器人医生和生物人医生;两类医院即物理医院与数字医院。这些医生和医院既可以相互协作也可以单独完成相关的医疗服务,与之相对应的医疗服务也会做出明确分工。从现在人工智能的应用来看,距离这个模式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其未来发展对医生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普通医疗服务会减少对医生的需求,但对医疗专家的要求会大大提高。就医院而言,对数字医院和数字医生的开发和维护应该是日常最重要的工作。因此,未来需要培养更多能够掌握人工智能的医学人才,这就要求医学教育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做出调整。
(三)医疗人工智能重塑医患关系
人工智能作为一个工具,既可以为患者提供咨询和诊断,也可以为医生提供诊疗辅助。医患关系将因为人工智能的介入,变得更加复杂。在原来的医患关系中,医生扮演支配者、指导者和说服者的角色,而病人扮演聆听者、接受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在人工智能介入的情况下,患者有时候会先咨询数字医生然后去就医,医生这时候应对的是数字医生,而不再是患者。所以人工智能背景下,医生的角色变成了被质疑者、印证者和配合者。这要求医生拥有比患者更强大的人工智能使用的能力。
三、迎接人工智能挑战,创新医疗教育
(一)提高思想认识,深刻理解人工智能对医学教育的挑战
当下,人工智能已经不是医疗体系的辅助手段,而是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断重塑医疗体系,进而从需求端对医学教育提出新的要求。一定意义上讲,我国医学教育不应该考虑明天应该干什么,应该考虑在人工智能的冲击下,今天应该干什么才有明天。
(二)调整专业结构,适度增减相关专业和学校
高校应该充分考虑人工智能替代的效应,逐步缩小人工智能替代效应明显的专业,比如医学影像、检验、健康管理等专业的招生。为了迎接人工智能的挑战,应该适度增加基础医学专业的招生数量,致力于培养高端研究型医学人才,以填补医疗人工智能的空白,重点应付新发的疑难病症。
另外,在人工智能的冲击下,一些以培养中低端医学相关人才为主的专科学校可能会面临生存危机,这类学校应当未雨绸缪,做好转型工作。
(三)精准目标定位,促进人工智能与医学教育的深度融合
未来的医生将是深谙人工智能的医生,不仅要掌握系统的医学知识,还要熟练掌握人工智能。因此,未来医学教育应该致力于两种类型的人才培养,一种是以医学为重心,深谙人工智能知识并能够熟练使用人工智能的医生;另一种是人工智能为重心,掌握系统医学知识的人工智能人才。现在,不少高校设有人工智能大数据专业和医学专业,应该在此基础上促进两类专业的融合,培养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医学人才。
(四)重构培养体系,创设人工智能教学环境
新型人才需要新的培养体系,人工智能医学人才的培养需要创建与之相适应的培养体系,而不能通过在现行体系基础之上生硬地增加几门人工智能课程去实现。首先,要建立一支兼具人工智能和医学知识的教师队伍。其次,应该组织力量编写人工智能环境下的医学专业教材。再次就是建立具有人工智能内容的实验和实习体系。最后,要根据培养目标适当调整学制。
医疗人工职能方兴未艾,其生命力及影响力不可限量。汹涌而来的人工智能浪潮对医学教育是挑战更是机遇,医学教育应顺势而为,积极变革迎接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客户端 发布日期: 2024-05-14 作者:许彦彬 系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院长